

【中國第一帝都——咸陽】
春節后《遠征的將軍》將赴陜西、山西拍攝,介紹中華民族兩千年和五千年文明發源地——陜西、山西。在陜西誕生了中國最強大的三個統一的王朝——秦朝、漢朝(西漢)、唐朝。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分期介紹,一起分享。

咸陽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,渭水穿南,嵕山亙北,山水俱陽,故稱咸陽。
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。秦始皇定都咸陽,使這里成為“中國第一帝都”。咸陽也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,中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。
如今,咸陽轄2區1市10縣,總面積10246平方公里。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.24萬,其中中心城市人口91.5萬,位居陜西省第三位,僅次于西安、寶雞。
據統計,歷朝文人墨客直書咸陽的詩篇多達二千余首,如:
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
——《草》(唐)白居易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光無故人。
(渭城,即咸陽。漢武帝時更名為渭城。)
——《渭城曲》(唐)王維
咸陽,一座與古羅馬并稱輝耀歷史的千年古都, 作為大秦故都,漢唐等十二個王朝之地,這里有5313處文物景點,27座帝王陵,蘊藏著解密中華文明的金鑰匙,到這里除了解讀千年歷史長卷,也要去欣賞體驗如詩如畫的生態美景。
而以下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也都與咸陽有關。
涇渭分明:
涇:指涇水,渭:指渭水。兩條河流均在咸陽境內。涇水常濁而渭水常清;渭水日益混濁,而涇水相比較顯得更清,涇水作為渭水的支流,在咸陽溶入渭水,兩條河水一清一濁,界限十分清楚。
唐代詩人孟郊詩云:“渭水不可混,涇水徒相侵”,杜甫也曾經感嘆“去馬來牛不復辨,濁涇清渭何當分。”
故后人以“涇渭分明”來比喻兩件事情明顯不同,也用來表示事物是非清楚,不容混淆。
姜太公釣魚,愿者上鉤:
太公即指周朝初年的姜尚,字子牙。據《武王伐紂平話》里說,姜太公曾在位于今咸陽市秦都區釣臺鎮釣魚臺村的渭水邊上垂釣,他垂釣的方法與眾不同,不是把漁鉤伸進水里,而是將沒有掛上魚餌的直鉤懸在離水面還有三尺多高的半空中,口中念念有詞道:“負命者,上鉤來!”(負命者,即指負有天命的人,指帝王)意思是要等待周文王自己找上門來聘用他。
周文王果然重用姜尚,打敗了紂王,推翻了商朝,建立了周王朝。后來人們就用這條成語來比喻那些“心甘情愿地上當”的人和事。此成語也可說作“姜太公釣魚,愿者上鉤”。
遠交近攻:
是秦國在兼并戰爭中制定的外交戰略,戰國時期,秦國與山東六國長期形成對峙局面。許多曾向秦國的國君建議,對山東六國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。
其核心內容是,對與秦國相距較遠的國家,采取友好的政策,使他們不去主動援助其他國家對秦國的戰爭。而對于與秦國接壤的國家。則主要采取軍事進攻的政策。
最早提出這個建議的是秦昭王時期到秦國游說之士張儀,后來,范睢和蔡澤以及在秦始皇時代來到咸陽的魏繚,都曾經提出過同樣的主張,并且進一步用不惜重金賄賂各國有權勢的大臣,以離間破壞各諸侯之間合縱的圖謀的策略納入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。
后來人們就以戰國時秦國采用的這樣一種“聯絡距離遠的國家,進攻臨近的國家,利用敵方矛盾,各個擊破”的外交策略,來比喻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。
約法三章:
公元前206年,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,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。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,向劉邦投降。劉邦進咸陽后,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,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,免得失掉人心。
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,下令封閉王宮,并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,隨即還軍霸上。
為了取得民心,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、豪杰召集起來,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:“秦朝的嚴刑苛法,把眾位害苦了,應該全部廢除?,F在我和眾位約定,不論是誰,都要遵守三條法律。這三條是:殺人者要處死,傷人者要抵罪,盜竊者也要判罪!”
父老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。接著,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,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。百姓們聽了,都熱烈擁護,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。由于堅決執行約法三章,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、擁護和支持,最后取得天下,建立了西漢王朝。
一字千金:
據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記載:“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,集論以為八覽,六論,十二紀,二十余萬言。以為備萬物古今之事,號曰《呂氏春秋》。布咸陽市門,懸千金其上,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。”
這就是成語“一字千金”的來歷。其后,“一字千金”多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很高。
明鏡高懸:
劉邦攻入秦都咸陽,進入咸陽宮,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,只見其中金銀珠寶,不可勝數。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,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。它寬四尺,長五尺九寸,反正兩面都能照人。
如果用平常姿勢走近它,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。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,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,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。
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,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。
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,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,心臟跳動也異于常人。
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于他,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,發現誰的膽特別大,誰的心臟跳得特別,就殺掉誰。
因為此鏡功能奇特,后來人們以“秦鏡高懸”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,斷獄清明。唐代詩人劉長卿在《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》一詩中寫道:“何辭向物開秦鏡,卻使他人得楚弓。”
后來,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正廉明,都在公堂上掛起“秦鏡高懸”的匾額。由于人們對“秦鏡”的典故不太熟悉,所以就將“秦鏡”、改為“明鏡”,“秦鏡高懸”便演變為“明鏡高懸”了。
后來,就用“明鏡高懸”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,光明正大,執法嚴明,判案公正。也說“秦鏡高懸”。
助紂為虐:
劉邦進入咸陽城后,見宮殿巍峨,珍寶無數,美女成群,就想留在宮中享受一番。當時的武將攀噲勸他不要因小失大,可是他不聽,張良又勸他說,我們之所以能夠來到咸陽,主要是因為秦國殘暴無道。我們應該替天行道,消滅殘余勢力,改變秦朝的奢侈和淫樂,實行艱苦樸素來號召天下,現在您才占領了秦國,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樂,這是“助紂為虐”的行為。
劉邦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,于是撤出咸陽,把軍隊駐扎在霸上。這里所說的“紂”是指商紂,商紂是殷紂王,有名的暴君,用來比喻幫助壞人做壞事。
乘龍快婿:
春秋時期,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上善于吹簫的簫史,就跟他學起吹簫來。秦穆公成全了他們,為他們建立一座鳳臺(咸陽鳳凰臺)。弄玉很快學會了吹簫,他們在鳳臺吹簫,引來了鳳凰前來傾聽,并伴著樂聲飛舞。后來簫史乘龍飛去,弄玉也乘鳳飛去。